学院动态
《双城问道:上海与佛罗伦萨》纪录片首映仪式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5-11-22

11月16日上午,在由同济大学与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联合出品,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中意学院联合制作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系列纪录片《双城问道:上海与佛罗伦萨》首映式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该论坛由同济大学、意大利驻沪总领馆、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联合主办,邀请国内外著名建筑规划学家、文化遗产保护学者以及政府政要出席论坛,聚焦“城市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这一主题展开研讨。   

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方守恩,同济大学副校长、教授伍江,意大利驻沪总领馆文化处处长Alberto Manai,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总经理、法人代表叶国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室主任、广富林文化遗址考古队队长陈杰,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纪录片总导演王荔,上海市教委卓越人才基地项目负责人孔莹莹,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总支书记覃文忠、院长董华,中意学院办公室主任陈康力等师生代表出席首映式。

   

《双城问道:上海与佛罗伦萨》纪录片由同济大学与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联合出品,在上海市教委“新闻卓越人才培养基地”项目的资助和培育下,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中意学院联合制作,同济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于11月正式出版。纪录片分为上、中、下三集,中文、意大利文、英文三种语言版本,以中国上海和意大利佛罗伦萨两座城市为背景,展开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居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讨论。    

在首映式及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圆桌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中意文化交流与合作、城市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等主题发言。    

方守恩:《双城问道》是中意教育文化交流的成果       

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方守恩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同济大学的历史决定了同济在与欧洲的合作和国际化办学过程中是具有特色的。同济大学和意大利的18所高校、意大利的政府机构(一些地方政府如佛罗伦萨、米兰等)以及众多知名公司企业开展了产学研全方位的合作。  

方守恩说,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我们更加意识到中意两国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性。通过中意学院这个平台,随着同济大学佛罗伦萨校区、佛罗伦萨孔子学院这些机构相继落成以及在意大利驻沪总领馆文化处的支持下发起得中意文化项目顺利开展。在文化交流和艺术人文建设方面,正在逐步探索出一条有特色合作之路。正是有了这些对意的高校、政府、企业等合作的深厚基础,彼此深层次的了解,以及同济大学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新媒体学科这些专业领域具有的优势,纪录片《双城问道:上海与佛罗伦萨》才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教育交流合作的成果。   

Alberto Manai:保护历史建筑是人类传统文化的良好态度      

意大利驻沪总领馆文化处处长Alberto Manai在致辞中表示,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每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都息息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促进一个城市的健康平衡发展非常重要。城市里面的每一座建筑,不管是高楼还是低层建筑,每一个公园,不管是大还是小,不仅对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一个城市历史记忆的组成部分。意大利人来到上海是很多个世纪以前的事情,在上海留下了非常有趣的历史事迹,所以希望重新发掘意大利人在上海的这段历史,作为上海城市记忆的一个部分。  

Alberto Manai说,在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评估和保护的领域,不管是意大利的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做了很多的探索,也获得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佛罗伦萨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所有意大利人都为佛罗伦萨这座城市感到自豪。非常荣幸能够和一些合作伙伴国家,特别是中国分享意大利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和成果。  

他进一步表示,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很多国家都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上海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做得非常好,所以意大利特别重视与上海的合作。这部纪录片把上海和意大利联结在一起,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能够唤醒中意两国民众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意识,促进这个领域的继续发展  

叶国标:遗产保护既是对前人的尊重,也是对后人的交代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总经理、法人代表叶国标在致辞中表示,近几十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有的地方出现了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建设的误区,留下不少教训和遗憾。  

在古建筑的保护和开发方面,上海有许多成功案例,如新天地、思南公馆、田子坊等。上海之所以有魅力,与她拥有大量的古典建筑有关。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至今依然是上海的一张名片。经典的东西之所以有价值,有魅力,是因为经历了时间的积淀。浦东陆家嘴有那么多的高楼大厦,和外滩的建筑隔江相望,交相辉映,经典和现代也是可以完美融合的。  

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方面,我们要向包括意大利在内的欧洲国家学习。对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对前人的尊重,也是对后人的交代。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和同济大学一起做这个纪录片,对上海和佛罗伦萨两座城市的交流互动借鉴来说,很有意义。

 


阮仪三:古村保护,是为了留住乡愁而不是卖门票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在论坛中表示,现在的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大家的认识比过去好了很多。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关键是人,是不是对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有足够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说三句话,要看得见山,要看得见水,要留得住乡愁。现在很多新农村,并不是看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地方。中国在城市建设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没有向欧洲学习,在大规模建设发展中,全是高楼林立,没有看到欧洲城市的发展。  

阮仪三回忆说,很多年前德国的专家讲到欧洲的城市发展史,欧洲有新城运动,也有古城保护运动,对这些古城分门别类,该保护的要保护,所以中国也要保护,不要把它们都拆掉。像佛罗伦萨老城保护得那样完整,还有威尼斯、苏黎世的古城、古村,在中国这样的城市能有几个?  

阮仪三认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关键还是人,要提高人们的意识。不要保护下来就去发展旅游,更重要的是留存我国的优秀文化历史遗产。那些古村保存下来,就想卖门票?不对,是要留住乡愁。  

阮仪三还以自己的家乡扬州为例子,说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他说,扬州古城这一两年出现很多和传统结合的私家花园,把新房子拆掉盖成老房子,做成池塘,堆个假山。扬州人说自己更喜欢老东西,对新房子不喜欢,可以说这是一种文化的回归,是对历史文化传统的珍爱,是扬州人的精气神仍在。  

乡愁就是你从小居住过的地方,上面寄托着对家乡的感情。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那个桥还在,河还在,所以可以回忆老外婆,但有一天,那个桥拆了,河没了,你就再也不会回去了。所以保护的意义就在于对待祖国文化、对家乡文化的热爱,是不是在我们这一代手里传给了下一代。  


伍江:历史文化遗产属于昨天,更属于今天和明天       

同济大学副校长、教授伍江回应活态保护中“永不拓宽”的64条街时表示,“永不拓宽”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希望曾经有过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够更长久的留存下去。今天的问题仍然是我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保护。现在越来越多人讲保护,但抱有各种各样的心态。  

历史文化遗产好像都是过去的东西,实际上它不仅属于昨天,也属于今天,更属于明天,这是最重要的。  

说它属于昨天,是因为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都是千百年以来一点一点的人类智慧结晶的沉淀。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前人的智慧结晶留下来,再加上这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一代往下传承。  

第二, 历史文化遗产属于今天。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跟这个历史文化遗产有很大的关系。历史文化遗产从过去而来,还会从今天到明天去。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是今天我们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所谓现代化思维、现代化价值观的方面。  

第三,历史文化遗产更属于明天。人类的文明在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和思想都在不断丰富,这与昨天的积累是有关系的。创新和继承,是一个事物的两面,离开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根本谈上不创新。当然如果仅仅谈历史文化遗产,忘掉了我们的责任,不给后人留下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不尽责的。 

 

陈杰:连欣赏体验历史之地都消失,我们还怎么寻根          

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室主任、广富林文化遗址考古队队长陈杰表示, 他接触的是更古远的历史,很多在座的人不太了解上海古代的历史,其实上海有距今6000年的历史。  

他举例说,比如我们现在所在的陆家嘴,名字的来源跟明代的一个文人非常有关系。这个文人叫陆深,皇帝出行的时候,他经常陪伴在他身边,他的家族墓地和整个宗庙就在陆家嘴这个地方,所以陆家嘴才得此名。而上海和意大利之间有非常悠久的交流传统,徐家汇的来源与徐光启有关,而徐光启与利玛窦有过很深的交流。  

谈到自己所从事的考古事业时,陈杰表示,在现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考古已经面临着非常严重的威胁。虽然对全国考古遗址的保护有一些规定,但真正要落实非常困难,因为画红线的保护范围,在地表上没有明显的表示,所以经常会碰到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经常说要去寻找历史之根,如果让我们能够欣赏或者体验历史的地方都已经消失了,那我们还去寻找什么东西?  

针对广富林遗址的发掘,陈杰说,这几年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的历史爱好者,逐渐已经有了一些文化自觉,已经意识到古代文化遗产或者考古遗址是历史传承非常重要的载体。  

陈杰表示,对于考古遗址来讲,现在的责任更重要的是保护,保护的形式可能不拘泥于一种,可能是多种形式。在保护的同时,尊重人的需求,包括文化的需求、经济的需求以及生活的需求。只有把历史根植于人类共同需求的基础上,才能让历史充满活力,让历史更有温情。  


王荔:一座城市以她的文明保留自己的身份       

纪录片总导演王荔认为,现在对于城市活态的保护大家有了文化的自觉,不同于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需要学者们做很多的努力,大家在文化自觉上、在意识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发展是在保护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一座城市一定是以她的文明作为标志,保留自己的身份,以此来进行文化交流,建立一种贸易关系,建立一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关系,这样才能和平共处。这就是整个遗产保护的价值所在。  

意大利的做法也告诉我们,每一种文物只要在50年以上就是有价值的,他们都会登记一个信息卡,而且还有专门的监管局以及部队来守护这些文物,只要文物发生任何不安全的情况,就可以报案,这支部队马上就会到。到目前为止已经登记了400万条的信息,工作量非常大。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6世纪,意大利托斯卡纳推出了他们的法律,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宪章》中也明确的规定了文化遗产就是共有财产,是受保护的。今天我们的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有明确的导向。    

 

 

同济大学中意学院意大利留学生现场听讲


自2014年底开展前期调研、策划,到在上海、佛罗伦萨两地取材和采访,该片拍摄历时1年时间,纪录片《双城问道》访谈了包括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方守恩,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UNESCO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秘书长周俭,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主任、上海广富林文化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陈杰,上海黄浦区打浦桥街道原党工委书记、“田子坊之父”郑荣发先生,上海申迪(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锦屏,意大利驻沪总领馆总领事Stefano Beltrame,佛罗伦萨圣十字教堂博物馆馆长Giuseppe De Micheli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佛罗伦萨世界遗产中心文化事项部负责人Carlo Francini,佛罗伦萨市大都会城市项目市长顾问Tani Simone等在内的中国和意大利10余名业内专家。通过不同的视角,对两座城市各自不同层面、不同场所的人与物,采用访谈纪录和实景拍摄的方式,阐述如何“活态”地进行建筑文化遗产继承,又如何留住鲜活温馨的传统居住文化。影片中既有不朽的经典,又有消失的文明,反映了当下人们对城市建筑遗产保护的思考与探索,以及对“宜居”城市的诉求与反思。  

据悉,该纪录片将于11月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首映,并参加佛罗伦萨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活动,并与佛罗伦萨当地的电影节、纪录片节优秀作品互动交流。也将在中意媒体渠道播放,并在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海两节活动期间亮相。